黄冈市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作者:hgdata 发布日期:2016-06-29 02:41:11 查看次数:22130 次

一、“十一五”工业发展情况1、大投入、大发展,经济总量迈上了新台阶2010年全市规上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45.67亿元,比2005年的50.78亿元增长4.84倍,年均递增37.06%;完成工业总产值884.2亿元,比2005年的143.8亿元增长6倍,年均递增43.8%;主要指标均比2005年翻了两番多。资产总额达到512.3亿元,比2005年的107.5亿元增长4.77倍,年均递增36.6%;其中固定资产达到310.47亿元,比2005年的49.1亿元增长6.32倍,年均递增44.6%。2、成长快、进规多,规模企业数量迈上了新台阶2010年全市规上企业达到1577家,比2005年的524家净增1053家,年均净增200家以上,麻城、武穴、蕲春、黄梅、浠水、罗田6个县市企业数均突破100家。3、比学赶帮、竞相发展,县域工业经济迈上了新台阶县域工业经济驶入了“快车道”,3个县市产值过100亿元, 黄州、武穴08年跃进全省县域经济发展20强。4、利润增长、效益提高,发展质效迈上了新台阶2010年全市规上企业实现利税57亿元,比2005年的6.77亿元增长8.4倍,年均递增53.1%;实现利润33.73亿元,比2005年的2.13亿元增长15.83倍,年均递增73.7%。5、就业增长、税收增加,工业经济作用地位迈上了新台阶2010年从业人员达到17.45万人,比2005年的8.34万人,扩大安置就业人员9.11万人;入库税金总额10.77万元,增长44.8%。2010年全市一、二、三产业比重,由上年的33.15:30.94:35.91,调整到28.6:38:33.4;规上工业占全市GDP比重为29.6%,比2005年的14.6%提高了15个百分点。6、扶优汰劣、推陈出新,经济增长方式迈上了新台阶①民营比重提高。民营经济比重由2005年的68.3%上升到2010年的89%,民营企业已成为工业经济增长主力军。②百亿产业稳步推进。五大传统产业工业总产值均突破百亿元,其中;食品饮料完成126.67亿元,医药化工完成122.32亿元,纺织服装完成122.95亿元,建筑建材完成121.65亿元,机械电子完成137.09亿元。③大中型企业增长加速。全市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到156家,比2005年的30家,净增126家,年均净增25家,翻了两番多。④产业集群发展。全市产业集群发展到31个,成员企业1500家,其中规模企业600家,年产值营销额500亿元左右,华厦窑炉、黄冈船舶、武穴医化、蕲春医药、麻城汽配、团风钢构、英山茧丝绸等七个产业集群进入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行列。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取得突出成绩的同时,我市工业经济发展与先进地区比,还有不少差距。一是企业规模小。主要以中小企业、传统产业为主,主导产品不突出,产业缺块头,行业缺龙头,产品缺拳头,全市规上企业户数位居全省第二,总量位居第九;户平均产值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左右。二是结构不优。国民经济中工业经济比重偏低,支柱产业比重偏低,支柱企业比重偏低。三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企业管理和技术人才匮乏,信息化水平低,新兴产业和高附加值产业的比重小,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近几年有下滑趋势。二、“十二五”工业发展指导思想、思路和发展目标指导思想:以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为取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走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促进“两型社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围绕“一区两带”和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发展战略,深度融入武汉城市圈,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突出产业集群发展,突出培植骨干企业,突出自主创新,不断改造传统产业,壮大支柱产业,培育新兴产业,促进工业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加快黄冈新型工业化发展步伐,奋力推进黄冈工业的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发展思路:突出一个中心(新型工业化为中心),推进两化融合(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确保“三个高于”(发展速度高于全国、全省平均增长水平和“十一五”增长水平),继续坚持“四抓”方针(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招商、着力抓环境),提高五个比重(提高全市工业经济占全市国民经济比重、规模企业比重、园区工业比重、品牌工业比重、高新技术产业比重), 狠抓“六个促进”,实现“六种发展”(以产业聚集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集约发展;以“三区”建设促进城乡并进,实现统筹发展;以低碳循环促进新兴产业培育,实现持续发展;以自主创新促进内生动力增强,实现创新发展;以企业成长促进质效水平提升,实现稳健发展;以扩大就业促进地方民生改善,实现协调发展),建好八大平台(创业辅导平台、融资担保平台、人才培训平台、信息网络平台、技术支持平台、信用管理平台、对外开放平台、法律服务平台),大力实施八百工程(发展百亿产业10个以上;培育百亿元企业1-2家,实现零的突破;培育百家后备上市企业,其中进入省级重点后备上市企业50家,上市企业达到10家;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年进规企业达到100家以上;新增百家产值过亿元企业,力争过亿元企业达到300家;壮大园区规模,建设百亿园区5个;县市区产值全部过百亿元;建设百个投资过2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发展目标:总体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工业经济结构显著优化,发展方式显著转变,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企业规模显著壮大,县域经济实力显著攀升,黄冈工业在全省位次显著提高。――经济总量快速扩张。2015年,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100亿元,年均增长18%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达到600亿元,年均增长18%以上。――产业结构明显优化。2015年,一、二、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调整为20:44:36。非公经济占全部工业总量的9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8%以上。规上企业达到2000家以上,百亿元企业1-2家。上市企业达到10家。食品饮料、医药化工、纺织服装、冶金建材、机械装备五个传统产业实现倍增,壮大窑炉、船舶、钢构、森工电子五个新兴产业,培育汽车制造、新能源、生物工程、低碳循环经济、新材料五个战略型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高。到2015年,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比2010年底下降16%以上;工业废水排放率下降,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十二五”期间投入千万元以上的项目300个,总投800 亿元,其中投入过2亿元的重点项目100 个,总投700亿元;建设5个百亿产值园区,5个产值过50亿园区,10个产值过30亿园区,工业园区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70%以上。――县域经济争强进位。到2015年,黄州、武穴进入全省20强,蕲春、黄梅进入全省30强,麻城、红安、浠水进入前40位,罗田、团风、英山进入前50位,所有县市整体跨入第二方阵(20-60)。三、“十二五”工业布局和发展重点:(一)工业布局。按照壮大龙头、突出特色、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产业集聚的要求,突出壮大市区龙头经济,稳定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特色园区经济。1、市区工业:以市区一体化为动力,以推动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互动并进为切入点,培育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新港区,发展市区组团产业园区,增强市区经济内生动力和发展后劲,构建市区城市化建设主体经济支撑体系和实体规模支撑体系,以工业化推动城市化,以城市化加速工业化。重点围绕市区的暖通工程和公共照明设施建设,同步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下大气力超前发展市区公交与出租和产业园区与港区码头运输用“零排放”电动车产业;研发窑炉和船舶节能新技术和新材料,打造窑炉和特种船舶新型外经外包产业体系;对接武汉富士康,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对接武汉80万吨聚乙烯工程,发展聚乙烯、聚丙烯高强材料产业 。重点发展钢构、窑炉、饮品、新型卫生敷料、现代粮油加工产业基地,突出建设临港滨江功能性产业园和市区组团特色工业园,建设新型产业集群。                     2、县域工业:武穴市依托武穴开发区,推动医药化工、农用机械产业跨越发展,依托田镇工业园,打造华中最大的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麻城市依托麻城经济开发区,大力发展汽配产业,建成全国知名的汽配基地;浠水县依托浠水开发区和散花工业园,发展汽配产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蕲春县依托蕲春开发区和李时珍工业园,高举“李时珍”品牌,加快李时珍中医药港建设,大力发展医药产业、高档陶瓷产业,建设全国重要的医药基地与节能灯基地;黄梅县依托黄梅开发区和小池工业园,推动陶瓷和粮油加工产业加速发展,打造中国页岩节能示范区;龙感湖管理区依托龙感湖工业园,打造全省重点纺织产业基地和新能源基地。充分发挥罗田板栗、英山茶叶、红安花生的资源优势,建设全国知名的罗田板栗加工基地、英山茶叶加工基地、红安花生加工基地。3、园区建设:“十二五”期间,全市建成县级以上经济开发区11个,实用面积12万亩,区内企业4000家,其中规模企业600家,年完成总产值500亿元;建成规范化工业园区30个,实用面积14万亩,入园企业5000家,其中规模企业800家,年完成总产值600亿元;建成规模型乡镇工业集中区80个,实用面积10万亩,聚集企业3000家,其中规模企业700家,年完成总产值350亿元。其中,黄冈经济开发区、黄州东西湖工业园、武穴市田镇工业新区、黄梅经济开发区、蕲春县经济开发区、麻城经济开发区等6个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总产值分别突破100亿元;麻城市黄金桥科技经济开发区、麻城市金桥工业园、红安县经济开发区、红安县食品饮料(农产品加工)工业园、浠水县经济开发区等5个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总产值分别过50亿元;武穴市经济开发区、武穴市高新技术园、蕲春县经济开发区、团风县经济开发区、团风县城南工业园、罗田县经济开发区、罗田县工业园区、龙感湖工业园、浠水县经济开发、浠水县洪山工业园等10个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总产值分别过30亿元;其他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的总产值,均分别达到10亿元以上;所有乡镇工业集中区的总产值规模,分别达到亿元以上,蕲州、横车、漕河、赤东、刘河、清泉、巴河、白莲、散花、兰溪、回龙、孔垄、独山、三里畈、凤山、团山、花桥、刊江、龙坪、古楼小河头、白果、南湖、宋埠、龙池、陈策楼、黄州火车站、黄州东西湖等25个乡镇工业集中区,总产值突破5亿元。(二)产业发展重点突出发展好“三五”( 五个传统产业、五个新兴产业、五个战略型产业)产业,使产业链上下延伸,协调运营,产业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集合、集约、集群式发展。五个传统产业――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医药化工、冶金建材、机械装备,产能向优势企业、资源产地、品牌产品聚集,实现产能倍增。五个新兴产业――钢构、造船、窑炉、电子、森工,发挥产品特色优势,发展中场加工业,做大做强,实现特色发展。五个战略型产业――汽车制造、新能源、生物工程、低碳循环经济、新材料,整合域内资源,对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加强技术研发,大力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实现超常发展。1、传统产业1-1 食品饮料以方便、安全、卫生、保健和功能型产品为取向,采用生物工程等新技术,突出发展奶果蔬饮料和食品,大力发展粮油和畜禽水产品深加工,开发特色果品,到2015年,产值达到300亿元。食品――重点建设上好佳(红安)公司二期工程,娃哈哈(红安)公司万件八宝粥工程,黄州康达尔高档功能食品基地,发展地方品牌武穴酥糖。饮料――重点建设伊利(黄冈)公司二期工程,汇源(黄冈)公司扩规工程,壮大黄州饮料产业集群;兴建东盟(黄梅)公司总投10亿元的50万吨饮品工业园,打造中国(黄冈)知名饮品基地。粮油――支持中粮粮油集团(黄州)公司总投5亿元、团风永康有限公司30万吨油脂加工、浠水佳禾公司粮油加工等项目,发展粮油深加工,带动红安花生、蕲春紫苏深加工,形成多品种的粮油现代加工体系。畜禽水产品――重点建设麻城总投3亿元的优质牛羊肉、雨润(红安)公司总投3亿元的200万头牲猪冷鲜肉、龙感湖2万吨水产制品现代加工项目。支持罗田华莱士总投3亿元的5000万只肉鸡现代加工项目建设。休闲食品――重点建设罗田绿润公司万吨板栗制品、罗田3000吨甜柿系列产品深加工项目。1-2纺织服装 以开发色纺和色织面料为中心,扩大棉纺织集约规模,采用特纺特织新技术超前发展;染整采用新工艺,定向发展;服饰立足品牌,逐步采用色纺和色织面料,研发高档时装。突出发展丝绸家纺,大力发展产业用纺织品。到2015年,产值达到260亿元。棉纺织印染――以黄州、团风、龙感湖、黄梅为聚集区,以黄州三泰纺织和龙感湖霞客色纺等龙头企业为依托,总投36亿元建设黄州三泰10万锭高支精纺纱、黄州新昌1000台无梭织机高档化纤布、团风回龙10000台无梭织机中高档色织布、团风华立染整和新春染整中高档整理色织面料、黄冈深港中高档染整纯棉面料和龙感湖霞客20万锭高支色纺纱、力达纺织10万锭紧密纺高档天羽纱、龙兴纺织5万锭特纺纱、泽广纺织1000台无梭织机中高档色纺布、裕龙1000台大园机针织色纺布、兆文染整中高档色纺面料等工程,打造以色织面料和色纺面料为主导产品的纺织产业集群。服饰――以蕲春美春服饰、黄冈电力服饰、广州依采诺(黄梅)服饰主导企业为聚集区,建设美春“斯多.赛尚”休闲男装、黄梅“阿依莲”休闲女装、美尔雅(浠水)公司“美尔雅”西服、黄冈电力“欢乐”劳保服饰、湖北三水服饰(武穴)公司等品牌产品工程,推动域内近百家小服装企业向品牌产品聚集,使品牌产品产能实现低成本扩张,发展产业链上纽扣、标识饰品、缝纫线、包装等中场企业,形成以品牌服饰为标志的服饰产业集群。 家纺――以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英山茧丝绸产业集群为核心,整合麻城、罗田桑蚕茧资源,发展茧丝绸产业。支持“怡莲阳光”、“梦思家”品牌丝绵被扩大产能,研发家居、旅游等系列丝绸家纺产品,打造华中最大的丝绸家纺产业基地。支持黄州雅比毛巾家纺组合域内小毛巾厂、小织布厂,形成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体系,从根本上解决毛巾坯布产能严重不足的问题,研发家居、旅游、餐饮等系列高档纯棉家纺产品,打造“雅比”出口品牌。 产业用纺织品――以稳健(黄冈)公司为核心,带动黄州祥辉卫材、黄冈康泰卫材、稳健(浠水)公司以及近30家小型药纱布厂,围绕新型卫生敷料,分工合作,建设集产品研发、生产、检测、出口、产品配送于一体、国内一流的卫材产品中心。对接武汉80万吨乙烯工程,在黄冈化工园兴建聚乙烯、聚丙烯合成树脂抽丝项目,在南湖工业园建设万吨土工布项目。对接武汉百万辆汽车产业,在团风色织布基地建设年产百万套车内装饰用纺织品项目。    1-3医药化工重点发展现代新型中药成品药,积极发展优势原料药,大力发展精细化工和农用化工,实现系列化、优质化和高新技术化。到2015年,产值达到200亿元。中药――以李时珍医药为轴心,按照“一港二区五园”( 李时珍国际医药港、武穴生物医药与黄州路口现代中药三个工业区、红安、麻城、罗田、英山、小池五个工业园)的格局,一方面加快GAP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形成中药材种植产业集群;另一方面积极支持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先进制药工艺和制剂技术,研发现代新型中药成品药,建设李时珍医药港,形成产能过百亿的中药产业集群。原料药及中间体――深度开发广济药业核黄素与β―胡萝卜素和L―乳酸、武穴迅达酮洛芬和磷霉素等产品,建设湖北远大(富池)公司原料药工程,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价值链,投资10亿元打造原料药及中间体产业基地。精细化工――以黄冈化工园为依托,以医药中间体和精细化工产品为主导,按照集中供能、循环利用、集中治理、统一排放的建设要求,推动域内相关企业聚集,降低企业和社会节能减排成本,形成环保型的化工产业集群。农用化工――重点建设总投资16亿元的祥云集团磷酸胺二期工程,打造中部磷化工基地;重点支持黄州青江化工项目、黄梅联兴化工5万吨黄磷工程、深圳汉科环保(麻城)公司聚丙烯酰胺项目、浠水福瑞德尿素和高效复合肥扩规项目建设。1-4建材大力发展新型环保建材产品,突出发展新型高档陶瓷,着力开发新型墙体材料,到2015年,产值达到300亿元。水泥――充分发挥武穴田镇、盘塘丰富的高品位石灰石资源优势,采用新型干法工艺技术,总投30亿元,重点建设亚东水泥二期工程、华新水泥(武穴)公司三期工程,打造华中最大的循环经济示范园。陶瓷玻璃――充分利用黄梅、蕲春的陶土、石英石资源,承接广东、江西陶瓷产业转移,重点建设福建中陶(蕲春)公司、蕲春中瓷万达陶瓷、黄梅兴荣陶瓷、浠水丁斯当陶瓷、麻城天联玻璃管材项目等项目,打造湖北陶瓷生产基地。支持武穴永安玻业总投6亿元,扩大产能。玻纤制品――支持英山金马玻纤制品公司总投2亿元的技术改造项目,在发展普通玻纤制品的基础上,研发适用电子、建筑等领域的新型复合材料和产品,打造玻纤产品品牌。墙体材料――以华厦窑炉为依托,引领相关的建筑、建材企业在黄州南湖工业园聚集,生产防水、隔热、隔音、高强复合材料;利用黄梅丰富的页岩资源,以湖北(黄梅)砖都墙材有限公司为龙头,建设年产量20亿块的新型建筑节能保温制品页岩砖;以恒基砖业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龙头,建设灰砂砖、粉煤灰砌块轻质墙体项目;以九棵松九方圆集团为龙头,发展木质聚合材料。支持黄梅立德总投4.6亿元的5000吨防水材料项目和黄梅泰格10万吨塑料管材项目。石材――支持麻城、浠水发展花岗岩产业,通过技术改造,提高石材利用率,扩大产能规模。支持黄梅凤山公司建设20万吨矿料、5万吨精矿粉工程。1-5机电以生产成套设备和产品专业化为取向,研发大型智能机床和微型电机,到2015年,产能达到200亿元。精密机械――支持湖北(浠水)欣翔安公司发展C型数控机床、黄州福欣公司发展数控机床,建成鄂东南最大的精密机床基地;支持佰龙(湖北)精密机械公司建设500台针织大园机项目。特种电机――重点支持湖北亿州电机、新大地实业、黄梅创新电气,以特种电机为主导产品,研发“一拖多”转子变频调速装置,联合开发新特产品,吸引铸造、机械加工等行业资源,延伸电机产业链。2、新兴产业2-1钢构――立足团风的辉创重工、中南钢构、精诚钢构等桥梁、专用设备及电厂重型设备制造企业,与中铁、武船、一冶等大型企业合作,发展重型钢构、管钢构、船舶钢构,研发桥梁减震、压力容器、环保等专用钢构装备,发展研磨材料、焊接材料、防腐材料等相关产品,完善产业链,打造中国(团风)钢构基地。到2015年,产值达到100亿元。2-2船舶――引进武船造船技术,以黄州、武穴为基地,带动浠水、蕲春造船业发展,支持黄冈华海公司总投15亿元、恒泰航运集团(黄冈)公司总投12.5亿元、武穴长江船泊公司总投4亿元、湖北利洲(蕲春)船业总投3.5亿元、湖北海川(浠水)船业总投2亿元等项目建设,形成以化学品船、沥青船、集装箱船和游轮等特种船舶制造为特色的造船产业体系,产能达到300万载重吨,产值200亿元。2-3森工造纸――依托大别山和相邻地区的森林资源,推进黄冈晨鸣林浆纸一体化项目、钧宇纸业(红安)公司项目建设,发展功能型纸品,形成林浆纸一体化现代产业体系,产能达到50万吨浆、50万吨纸。家具――引进广东家具商会30家骨干会员企业,兴建红安家具工业园;支持湖北金凯蒂家具(黄冈)公司、南方家私(罗田)公司研发现代高档家具,产值50亿元。2-4窑炉                                       ――建设窑炉产业园,以华厦窑炉为龙头,发展壮大华厦窑炉产业集群,利用华窑品牌,以窑炉协会为依托,整合建筑、建材、机械等行业的共性资源,发展窑炉配套产品中场业,开发窑炉自动化技术工程,完善产业链,把黄冈建成全国窑炉产业中心,产值达到200亿元。2-5电子――对接武汉光谷,围绕黄冈信息业和其它产业,研发机电一体化、程控技术、导电玻璃、视频、汽车电子、通讯等应用软件和功能型专用设备与产品,发展黄梅利宇电讯电子电工产品和英山金马玻纤铜复板电子产品,建设黄冈金创科技公司、厦门(浠水)佳晶光电公司等项目,打造黄冈特色的电子产业集群,产值100亿元。3、战略型产业3-1汽车制造――积极发展汽车零部件,增强与国际国内知名整车企业的配套能力;引进武汉汽车制造技术,发展农用汽车。以麻城经济开发区汽配工业园区为主体,以宋埠与龙池和鼓楼汽配工业集中区为支撑,建设中国(麻城)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支持浠水威风凸轮、神州轴承,蕲春警豹钢板弹簧、武穴玉柴多菱、兴达车桥,发展关键汽车零部件和套件,整合市内发动机、离合器、汽门、凸轮轴、活塞、制动等汽车制造产业链资源,研发多功能特种农用汽车,建设鄂东农用汽车产业基地。产能100亿元。3-2新能源重点支持浠水核电项目;建设龙感湖青泥湖中型风能电厂、沼气发电和秸杆发电二期工程、湖北(蕲春)欧力太阳能发电工程、武汉凯迪(蕲春)生物质能发电总体工程;建设罗田天堂抽水蓄能电站二期工程,兴建黄冈电厂;支持湖北(罗田)宏源药业公司10万吨动力燃料乙醇工程;建设以清洁能源为主的新能源产业,打造鄂东新能源基地,产能100亿元。3-3生物工程重点支持广济药业投入30亿元兴建生物科技园,发展VB系列产品,建设新药特药研发中心。支持黄梅五瑞生物肝纳素工程、湖北神韵生物(浠水)公司生物农药工程、杭州永健生物(蕲春)公司冬虫夏草保健品工程、黄冈德利生物科技公司生物食品工程,打造以生物药品、生物素、生物保健品和食品为主导的生物工程产业,产能200亿元。3-4低碳循环经济重点建设麻城市低碳工业园、蕲春低碳产业园、节能灯具产业园;重点支持武穴总投15亿的石膏板项目;兴建龙感湖霞客环保20万吨废弃聚酯色纤工程、彩虹奥特姆(湖北)光电公司LED节能灯工程;支持台湾远记(浠水)公司、中国再生资源(鄂东)公司分别在浠水和蕲春兴建废旧橡胶再生工程;开发华厦窑炉、中洲窑炉公司环保节能型窑炉产业化项目和华新水泥与亚东水泥粉煤灰矿渣复合水泥项目,形成以节能和资源循环利用的低碳循环经济产业体系,产能100亿元。 3-5新材料重点建设麻城市管材制造产业基地、湖北华阳龙(罗田)建材公司纳米建材工程,支持罗田兴建环保建材新材料工程和黄冈高新技术园兴建先导光电新材料项目;通过对湖北中基、汇友包装、红安龙乡等骨干企业的技术更新改造,发展塑料、纸品高档环保包装新材料。形成以建材、电子、包装等为主导产品的新材料产业,产值100亿元。四、保障措施1、产业发展保障。一是强化重点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加快编制与城市总体规划相适应的重点产业空间布局规划,为重点产业合理布局提供依据和规范;对重大项目实行预评估制度,强化布局规划引导,推动要素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二是加强园区建设。创新园区管理体制、运作机制、招商方式、服务内容和考评手段,不断提升工业园区发展水平。进一步调整优化中心城区产业布局,引导布局分散的中小企业逐步集中到各类专业园区,合理有效配置土地资源;完善园区配套服务,重点提升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水平,吸引大企业入园建厂,带动其他配套和相关企业进园发展。继续抓好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抓紧建好特色工业园区和园中园。三是培育壮大产业集群。依托现有开发区和各类工业园区,以循环经济为导向,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以现有产业链为基础,引导产业集聚,强化协作配套,进一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四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突出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五个重点,科学把握资源的减量利用、循环使用、合理开发三条途径,大力促进“两型社会”建设。重点推广节约和替代、节能利用、节水开发利用、节材、节地、矿产资源高效利用、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循环生产、节能检测和技术服务评价等十大类技术。2、项目投资保障。一是提高吸引外资质量。抓住国内外和城市圈产业转移机遇,重点吸引高科技含量的产业转移。鼓励跨国公司以购并等方式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鼓励外商投资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节能环保产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以及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鼓励发展海外资源性合资合作项目,融合国际资源;鼓励各类资本投向工业项目,特别是引导资金投向我市的主导产业、优势企业和重点项目,努力引进大的外资项目和跨国公司。二是加快项目引进和建设。加强项目的对接与合作力度,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与产业链相关联和配套的企业落户黄冈,引进和建设一批总投资过10亿以上的大项目。建立项目协调推进机制,支持项目多渠道融资,确保项目用地需求,在项目争取技术改造、成果转化、科技创新等方面给予政策性资助;加强重点项目投资的信息管理,建立重大项目动态跟踪机制,保证项目投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三是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方法。从单纯追求招商引资规模、数量向规模、数量和质量、效应并重转变,从单纯引进资金向引进资金、技术、人才、管理机制相结合转变,从党政部门为招商引资主体向以企业为主体、党政部门和社会力量等为补充转变。注重依托国际专业咨询公司和各种中介机构,加大专业招商引资力度,重点突出产业集群招商和园区专业招商。四是扩大社会融资渠道。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加大对工业投入。积极培育上市资源,鼓励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后上市融资,争取有10家以上企业上市。3、科技创新保障。一是完善产学研投入和创新机制。以企业为主体,以资本为纽带,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先导作用,积极开展联合攻关、新品开发、创新机构共建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强化对重点产业共性和关键技术及装备的消化创新;大力支持企业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开展二次开发和自主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进一步提高全市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共性和关键技术的研发水平。二是加快构建公共技术平台。引入市场机制,进一步加大省、市级公共技术平台建设力度,支持特色产业群的龙头企业建立行业性标准化信息系统、计量检测、产品性能测试和新品开发等公共技术平台,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供技术平台和支撑。三是大力推进工业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研发、设计水平以及工艺和生产技术的变革。对企业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管理模式和供应链进行整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4、政策环境保障。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重点项目、重点企业、重点产业,成立由市级领导挂帅、相关部门参与的服务专班,优先安排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和贷款担保资金,优先安排项目用地。二是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办事环节,优化办事环境,提高办事效率,强化责任追究。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对项目严格实行服务承诺制、办事限时制、联合会审制等。三是培育全民创业的文化氛围。在全市大力弘扬创业文化氛围,积极培植创业主体;继续实施回归创业工程,组织“创业在黄冈”、“十大经济风云人物”大型主题宣传活动,宣传成功创业者的典型经验,激发民间创业热情。四是大力实施精品名牌战略。以市场为导向,重点培育或引进一批品牌,支持优势企业创建全国全省知名品牌;搭建强有力的品牌信息处理平台,加大品牌保护力度,营造良好的品牌发展环境。5、人力资源保障。一是多层次广聚人才。面向全国引进一批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的高端人才,培养一批熟悉国际国内市场、具有参与市场竞争能力和水平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以提高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为中心,引进和培养一批科技人才。以提高劳动技能和创业致富本领为中心,培养一批职业技术人才。二是建立人才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等政策,鼓励企业实行各种有利于调动积极性、创造性的分配激励机制,大力推进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股分配;进一步优化人才市场化配置机制,建立和完善职业能力认证体系;开发人事代理、人才测评、人才派遣、人才选聘、人才交流等服务项目,为人才队伍提供全面服务和优质保障。三是实施“重点产业发展人才振兴计划”。建立重点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进职业教育方式和内容;在重点领域和行业进行职业技能教育培训试点,建立市、县两级公共培训基地,形成符合黄冈产业发展要求的职业培训高地。

网站首页   平台简介   服务范围   合作伙伴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湖北省中小企业服务中心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徐东大街338号中小企业服务大楼3楼 邮箱:Smehub@163.com

邮编:430077  鄂ICP备13003460号-3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1713号